首页 > 其他小说 > 大话灵山 > 第114章 葛仙峰]

第114章 葛仙峰](2/2)

目录

山民们闻讯赶来,将葛仙峰围得水泄不通。青岩已过而立之年,此刻扶着老村长,眼中含泪:“仙翁救了我们十余年,若要拿他,便从我们身上踏过去!”百姓们捧着药罐、丹书,甚至当年染病时换下的衣物,在丹房前堆成小山,哭声震天。

葛玄轻抚老村长的手,将随身的玉扳指取下,放入松露泉:“此泉今后会自动涌出祛病水,你们只需晨昏祭拜,莫要荒废农桑。”转身对天将拱手:“容我与弟子交代后事,即刻随你们回天。”却在步入丹房时,以“袖里乾坤”之术,将毕生心血——三卷玉简、半炉金丹、五雷镇邪铃,全部融入峰体岩纹。

六、丹战九霄:宝鼎飞烟抗天威

紫微天网降下时,葛玄正站在峰顶丹炉旁,青岩率百姓在峰下结起“人丹阵”,以诚心之力为他护法。天将们祭起“斩仙飞刀”,却见丹炉突然爆发出万道金光,炉中飞出无数药雾凝成的白鸽,啄向飞刀。“尔等可知,此炉炼的是人间疾苦,收的是百姓心香?”葛玄甩袖祭出五雷镇邪铃,铃声化作实质的符篆,在天网上烧出窟窿。

主阵的“武曲星君”大怒,挥剑斩向峰腰丹房。葛玄不慌不忙,双掌按在丹炉上,喝一声“丹炉化鼎”,整座葛仙峰竟如青铜巨鼎腾空而起,炉中硫黄火池的火焰化作九条火龙,绕峰游走。更妙的是,峰体岩纹中浮现出《灵宝经》经文,每道纹路都对应着一位百姓的祈愿,竟将天兵的法力转化为滋养土地的灵肥。

“老葛,你竟敢以凡界人气抗天?”武曲星君的盔甲被火龙烤得发烫,惊怒交加。葛玄却盘坐炉顶,取出最后半粒金丹:“人气即天威,民心即天命。”说罢将金丹投入火池,火焰骤燃,竟在云端写出“护民”二字,字迹金光闪闪,连南天门都隐隐震动。

七、化石为丹:金身永镇葛仙台

当第十七道“天罚雷”劈落时,葛玄的道袍已被烧穿,露出内里闪烁着丹砂光的躯体——原来他早已将自身炼成“人丹”,肉身便是最坚固的法器。他望着峰下跪求的百姓,忽然笑了:“丹成必凝,人成必化,这便是我的劫数。”说罢,双掌按在丹炉上,炉中火焰突然熄灭,整个人如融化的金丹,渐渐融入峰体。

“仙翁!”青岩哭喊着扑向峰顶,只见葛玄的身影化作一尊盘膝而坐的石像,左手握半柄断铃,右手托着丹炉,炉中竟还冒着淡淡青烟。石像落成的瞬间,峰体岩纹全部亮起,形成一幅巨大的《采药图》,正是葛玄生前所绘的灵山药草分布图。

天兵们见“人丹合一”已成,知道再难动摇葛仙峰,只得悻悻回天。临行前,武曲星君望着石像叹道:“痴儿,你可知这一化,便是永堕人间,再无羽化登仙之日?”却不知,石像的眉心间,正闪烁着他当年融入峰体的玉简光芒——那是他留给人间的“灵宝心灯”。

八、丹火长明:万载烟霞仰仙风

三国时期,葛仙峰下的村落遭遇兵灾,百姓躲入峰间岩洞,竟发现岩纹中的玉简自动显形,指引他们找到隐秘的药库;唐代天宝年间,药王孙思邈登临此峰,见石像掌心的丹炉青烟竟能治病,遂在《千金方》中记载“葛仙峰烟,可愈沉疴”;宋代苏轼任上饶知州时,曾在石像前煮茶,见松露泉中浮现丹炉倒影,题诗壁上:“丹炉化峰峰化仙,一片冰心在玉壶。”

近代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灵山,炸弹却在葛仙峰上空自动转向,飞行员事后回忆,曾见云端有老道持炉而立;2008年汶川地震,灵山震感强烈,唯有葛仙峰稳如泰山,石像手中的丹炉竟流出红色药液,经检测含有天然止血成分,救了许多伤员。

夏至,灵山景区的缆车缓缓升起,导游小陈指着远处的丹鼎形巨峰:“那就是葛仙峰,海拔1096米,峰顶的丹炉遗迹至今仍有青烟冒出,科学解释是地下硫黄矿自然挥发,但我们当地人都说是葛仙翁的丹火未熄……”

游客们在石像前驻足,见丹炉石凹中盛着清澈的泉水,纷纷取杯接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忽然老泪纵横:“我爷爷的爷爷曾说,当年瘟疫盛行,是葛仙翁用掌心的丹砂救了全村,这泉水里,分明有他当年渡给患者的真气。”

暮色中的葛仙峰被染成丹红色,石像手中的丹炉青烟袅袅,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山风掠过古松,松针相击之声,竟隐隐透出《灵宝经》的吟诵韵律——那是千年前,葛玄坐在丹房前,教给弟子青岩的第一首炼丹口诀。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石像掌心的丹炉突然发出微光,映照着岩纹中密密麻麻的药草图谱。游客们不知道,每一道岩纹都是一个治病救人的故事,每一缕青烟都是一位仙人放弃长生的温柔。葛仙峰默默矗立,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丹炉,而葛玄的传说,就像他炉中的九转金丹,在每个需要希望的时刻,都会在百姓的记忆里重新焕发光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