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万众瞩目(1/2)
《孩子王》将出单行本的消息,很快传开。
八十年代消息传播速度并不快,但在特定的圈子,消息又以一种非凡的速度传递着。
不过,消息之所以传播得那么快,不是因为小说的影响力,或者胡为民的名气,而是人文社的大出血。
胡为民,一个踏足文学界不足一年的新锐作家,出版的第一部单行本小说,不仅能拿到顶级的基础稿酬,还能拿到万册5%的印数稿酬。
人文社为胡为民开出的条件,可以说是震惊了整个出版界。
不过,业界大多对人文社震撼业界的大手笔感到不理解。
《文艺报》编辑部。
老主编摘下老花镜,反复确认自己没有听错关于人文社的大手笔后,摇头叹道:“千字十块,印数稿酬5%,首印十万册?人文社这是疯了吗?”
“从商业角度看确实冒险。”副主编偏向保守,但也肯定胡为民在读者中的号召力,“但胡为民的作品有特殊受众——知青群体、教育工作者,这些人的购买力不容小觑。”
“但那是十万册啊,万一滞销……”
“如果首印都卖不完,胡为民很难再拿到那么好的出版合约。但反过来,要是销量理想,以后哪里出版社再想出版胡为民的小说,条件肯定不能低于人文社,甚至各家为了争抢出版他的小说,打起来都有可能!”
沪上某出版社编辑部办公室。
“老王,咱们出版社去年给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才给到千字十块吧?”穿着灰色工装的编辑听到相关传闻后,大吃一惊,“这个胡为民什么来头?比老作家还金贵?”
另一个编辑找到一份关于《燕京文艺》的销量估算数字,羡慕道:“老李,你看看这个数据——发表《孩子王》期间,《燕京文艺》杂志销量翻了七倍还多。听说现在各大书店都在催货,你说值不值?”
“我觉得《燕京文艺》的销量暴涨不能全算在胡为民头上。”
“没错,杂志销量和单行本能比吗?《燕京文艺》也是比较出名的杂志,其本身内容质量就高,再加上有固定的读者,将销量暴涨算到胡为民头上,对其他作者不公平。”
“我不这么认为……”
编辑部内因为这个问题,激烈辩论起来。
相同的一幕也发生在其他出版社,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人文社和《孩子王》吸引,他们都想看看,胡为民和他的这部小说,到底配不配得上顶级作家的稿酬。
这一刻,胡为民倒也称得上是万众瞩目了。
……
外界的纷纷扰扰并没有传到胡为民耳中,签订合同后,他整个人都处在兴奋中。
他觉得自己让人文社和燕京文艺互相竞争的决定实在太正确不过。
要是没有燕京文艺这条鲶鱼,人文社撑死了给他基础稿酬加万册1%的印数稿酬。
而且首印也不可能有十万册,三万册都算多的。
但现在,不同了。
他算了一下,等人文社开始履行合同,他最少能拿到七百五十块的稿酬。要是后期加印,稿酬还会更多。
胡为民心里感叹:这就是印数稿酬的魅力!
而且,有了这笔钱,他的底气也会更足。
不过,稿酬带来的愉悦只是暂时的。
他本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但想到以后自己要和龚雪结婚,还要接父母来京居住。光靠现在的存款,买一套四合院已经紧巴巴的,他要是不加把劲,努力搞创作,怎么实现自己要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的誓言?
所以,还是得卷起来啊!
别的作家一年写一部中篇加几部短篇,他就要写一部长篇,加几部中篇。
至于短篇,不过是添头罢了。
以后,他基本不会再写短篇。
短篇钱少不说,要是写得不够经典,岂不是会败坏他的好名声?
因此,胡为民打定主意,以后的精力主要放在创作长篇小说上面。中篇小说也要写那些可以改编成电影的,能多拿几份稿酬。
不过,这个好消息他也不会独享,肯定要和佳人一起分享。
次日,胡为民骑着自行车来到北影厂时,夕阳正把厂区的大槐树染成金色。
龚雪刚结束配音工作,额前的碎发还沾着录音棚里的薄汗。
她看见胡为民站在大楼门口,挥舞着手臂,兴奋地朝她招手,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白净却强健有力的手臂。
“为民!”龚雪红着脸,轻轻挥舞手臂,回应着。
“雪姐!”他停好车,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色,“走,咱们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聊。”
“好。”
两人来到北影厂的一处小树林,找了张长凳,紧紧挨在一起坐下。
胡为民凑到她耳边,“雪姐,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龚雪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是不是和《孩子王》的出版有关?”
“嗯,人文社定了,《孩子王》下个月就出单行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