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与有荣焉(2/2)
《芳华》的手稿出现在秦昭阳的案头上。
“好,这部小说写得好啊!”秦昭阳擦了下眼睛,缓缓道:“我看过不少描写部队生活的小说,但像《芳华》这样,从文艺兵的角度切入,描绘他们的青春和成长,最后又不惜牺牲生命保家卫国的,还是第一次!”
半晌,他又感慨道:“这个小胡……了不得啊!”
朱盛昌道:“主编,那这部作品……”
“发表,肯定要在咱们《当代》上发表的!”秦昭阳给了肯定的答案,接着摩挲着下巴道:“第三期的刊载内容定了没?”
“还没有。”
“那正好,把《芳华》加进去。”秦昭阳当场拍板,然后又道:“我有预感,《芳华》发表后的影响力可能要比《孩子王》还大。”
朱盛昌猛然睁大眼睛,靠着《孩子王》,《燕京文艺》当期大爆,卖了将近一百万册。如果《芳华》能超过《孩子王》的影响力,岂不是说《当代》第三期的销量,也有卖到一百万册的可能?
“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关键还是要看读者是否认同我们的判断。”
话虽如此,主编秦昭阳的这番话,却给了他无穷的信心。
当天下午,朱盛昌特意跑到燕大,告诉胡为民这个好消息。
“为民,老秦已经决定,把你的《芳华》安排在下个月发表。”
“稿酬方面按照最高标准,千字十块。光靠这部作品,你就能赚将近七百块钱,连我都羡慕啊!”
许是心情好,朱盛昌见到胡为民后,唠叨个不停,还开起了玩笑。
“你当我这钱挣得容易啊,都是辛苦钱。”胡为民当即反驳,诉起苦来:
“每天要写四五千字不说,有时候写着写着,自己读了一遍,却发现写得有问题,便只得划掉重新开始写。
遇到灵感枯竭,不知道后再继续往下写。
你是不知道,整个写作过程其实是很痛苦,很折磨人的。”
最后,他又感慨道:“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会写这本书,太难了!”
朱盛昌听了他的话,心里狂翻白眼。
要是换个不知情的人,说不定还真以为他写这部小说有多难。
可朱盛昌却是见证者,知道胡为民这部小说,从构思开始,到下笔,最后完稿,总共也就用了几个月时间。
就这,还诉苦?
要是换个作家有这速度,估计要开心死。
只是面对胡为民,他只能哄着。
“唉,为民辛苦了。就是因为你这种对文字对故事的斤斤计较,才能诞生出《孩子王》和《芳华》这样优秀的小说!”
胡为民轻轻摇头,叹道:“为了给读者提供能慰藉灵魂的作品,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又聊了些当代对于《芳华》的宣传策略后,朱盛昌告辞了。
他怕再聊下去,自己的心脏会受不了。
真的,他当年写评论的时候都没对哪位大作家这么吹过。
等他走后,同事们凑了过来。
“小胡,刚才找你的是谁?”有不认识朱盛昌的人问。
胡为民道:“《当代》的编辑,朱盛昌朱老师。”
“编辑找你干什么?”
“哦,是这样的,我的新作刚完成,投给了当代。朱老师这次来,就是告诉我他们杂志社决定用我的稿子,大概会在第三期刊载我的小说。”
众人:“……”
“小胡,你是说,你又完成了一部作品?”
“嗯,完成没多久。”
周老师摇了摇头,疑惑道:“我记得你的《孩子王》发表没多久吧?”
“没错啊。”
“那新作……怎么那么快?”
其余人闻言,齐齐点头。
“我这次写的也是中篇小说。”胡为民耐心解释,“你们知道的,中篇小说字数不多,写起来压力不大。”
这个解释,很好很强大,她们要不是也大概知道点文学创作,估计还真被胡为民骗了。
虽然中篇小说是比长篇小说创作难度低一些,但这也是相对的好不好?
别的作家写小说都要闭关搞创作,怎么你就每天照常上班,甚至有时间处对象?
你的灵感难道不会枯竭吗?
一开始,她们面对胡为民心里还有优势。可渐渐地,胡为民名声越来越大,眼瞅着他都要加入作协了。再这么下去,她们面对胡为民真的仰望了。
怎么说呢,不管她们现在心态有多复杂,她们还是为胡为民感到高兴的。
同事中间有为大作家,她们也是与有荣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