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弃剑侠义(1/2)
他们容易吗?他们又犯了什么错?
他们只不过想好好活着,甚至连一点过分的享受都不敢贪恋妄想。
却总是有人要剥夺掉他们做人的最后这点趣味,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肯给他们留条活路。
不管其他看热闹的闲人内心作何想法,心底有几分唏嘘,几分感慨。
亦或几分事不关己的淡漠之感。
反正周子隐忍不了,他跟绝大多数志同道合的侠义之士一样。
此时此刻,看到如此场景,内心深处唯有数不尽的怒火翻腾,再就是止不住的心酸,震颤感觉。
路见不平不义之事,闲人可不为所动,可明哲保身,亦可暗自唏嘘感慨。
没有任何人能够指责他们做的不对。
但侠义之士不同,他们见到世间不平不义之事发生,他们内心信仰的“义”字会促使他们“当义不让”。
试问仁人不仁,义士不义,仁人义士又焉能被人称作为“仁人义士”?
话说回来,仁人志士又如何?
仁人志士照样算凡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私心私念存在。
更何况他们自身能力本就有限。
纵使仁义圣人再世,他们照样不敢妄言,自己有能力改变这偌大人世间,千千万万人内心想法。
仁义,本身就是与人之天性相违背的东西,更不可能拿来当饭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诚非虚言,同时也适用于“仁义”二字上,但凡事没有绝对。
人之所以有心,人心的伟大之处不正在于很多时候,人心可以帮助人战胜那些……
包括却不限于饥饿,寒冷,恐惧,死亡,乃至于数之不尽的,比死亡还要更加令人恐惧的东西。
按照常理推论,以人心的复杂多变,脆弱程度。
应该很难具备上述这般,骇人至极的威力和作用,但……人心从来都不是能以常理度之的东西。
瞻前顾后,一往无前……羁绊扰人,牵挂助人,很多时候,看似截然相反的结局。
只在人们一念之间便能换个模样。
待到二念,三念之时,原本瞻前顾后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往无前。
原本一往无前的人,也有可能变得瞻前顾后起来,其中没有任何先后顺序,逻辑道理可言,这就是人心!
人既可以因为心里那么多牵挂,羁绊的存在,而变得胆怯,退缩。
也可以因为它们存在而变得无所畏惧。
具体心绪如何,大概就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甚至于,事后很有可能连他们自己都看不清楚他们的内心究竟作何想法,连他们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当初的做法。
唯有让他们本人再度身临其境,再度回到当初做出抉择的一念之间。
或许才能让他们真正看清自己内心。
当然,这个看清也并不意味着绝对意义上的看清,毕竟人心复杂多变,与人心的伟大之处同时存在。
二者始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心的“不可以常理度之”特点,也正是在这般前后矛盾相冲突,同时又相交融的诡异状态中造就出来。
此“一念之间”抉择,非彼“一念之间”抉择,这里指的“彼此”不是说人有差异。
即便是同一个人,同一颗心,而且身处相同情况,相同地点,甚至于……相同的时间,倘若再给他次机会。
他都有可能在第二次“一念之间”,做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抉择。
注意,这里指的再给次机会,不是建立在已有记忆,经历基础上,而是与第一次“一念之间”互不干涉的情况。
可能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难以令人接受,信服,但事实的确如此。
人心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
哪怕世间道理,法理,公平,正义……这些看似传承千年,经久不变的“死物”,同样不可能真的一成不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前朝律令,能适用于后世百姓身上吗?显然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