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改装一辆小型摩托车(2/2)
听完这些,晓明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亲人就在罐中,顿时放声痛哭起来。
他毕竟是个十岁大的孩童,对他来说这一切实在太难承受了。
但作为老大,苏伟还是觉得应该告诉他一切。
这时三姐搂住孩子也掉下了泪,而姐夫默默地向着这几个罐子一一叩拜。
等到站起,苏伟又道:“姐夫,我把这三个罐子托付给你了。
回去后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准备三具棺木,给他们好好安葬吧。
虽没能让他们魂归故里,但现在孩子们跟你一起走了,让他们陪着孩子一起。
一来也是为了让孩子有牵挂,二来也能让他们护佑你们一家子。
倘若以后对孩子不好,想一想逝去的一家人,他们的目光可一直在注视着你们呢。”
“大伟,没啥可说的了,回到家一定办好这件事情。
你也不用担心,我定会视孩子为己出。
该疼爱时疼爱,该管教时管教,让她们成长成才。”木讷的姐夫此时替三姐立下了这番承诺。
“好,晓明,你也听见了。
日后想念父母,就去看看他们的坟墓。
可终究生者不能复返,你要肩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努力生存下来长大成才,以此报答养育之恩。”苏伟语重心长说完后,晓明抹掉眼泪,默默点头,原本只知道贪玩的小孩瞬间变得成熟了。
苏伟不希望这样沉重的负担毁了这样一个少年。
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些逝者的骸骨带回来安置,为孩子提供心灵上的依靠。
之后的日子里,告别三姐一家,苏伟的生活重归平静,废品收购站的新雇员与他在一次抢险救灾中关系更近了些。
大部分员工都是这些年陆续入职的,现在的就业环境恶劣,年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人比将来的情况更为普遍。
许多年轻人到了适工年纪,只能在家闲待,盼着父辈退休后有机会顶岗。
除此外其他机会甚少。
这类岗位,在如今的经济条件下可能只需一对夫妇就能应付,但那时却有十几号人。
并非人人都能派上用场,可毕竟大家都要吃饭糊口,一些贫困家庭毫无固定收入,社区不得已往这里塞些人手进去充数。
面对现实问题,苏伟无可奈何,他知道这个回收站即将结束使命。
未来的日子里,他变成一名赋闲人士,在这没有职务的位置间歇休息着。
此时的他已经不像刚创业时那般困窘了,不差钱也不愁吃食。
除了偶尔电话指挥一下海外公司事务外,他的主要陪伴对象变成了儿子小虎成长的点滴时光。
海外业务方面由赵敏负责打理日常经营,李玲专注医疗行业项目,刘东和陈五则掌管咨询服务部门。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各自的专责所在且不可或缺。
苏伟可以退居幕后进行远程监管全仰仗现代商业的完善程度,只要牢牢掌控住自己的股份与决定权,加之委任信赖之人操持公司日常工作,他便可近乎处于隐退状态了。
这么做并非毫无弊端——确实可能会
要说骑车出行,那也不太合适。
其他人都是骑自行车,偏偏你开辆汽车,这会让别人怎么想?再者,你的买车资金从哪里来的?又是哪个卖家把车卖给你的?一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深入探究起来,李伟肯定无法交代清楚。
那就换个地方住!
李伟咬了咬牙,于是在科技城附近购置了一处宅院。
现在的科技城,真的就是一个村庄。
不过这地方怎么说也算城郊结合部,部分房屋甚至还有产权证明。
李伟着重选择占地面积大、交通便利的房子,至于房屋的新旧程度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反正也是打算推倒重建的,好或者不好都没所谓。
建房这种事情,李伟经验丰富,找来废品回收站那些徒弟徒孙们帮忙,又雇佣了几名当地村民,直接把院子中的旧房子拆除。
随后,木工机械设备运进来了,在打地基的同时就开始加工建筑材料。
房屋依旧是木质结构,采用美式别墅风格,李伟按标准打造了一座典型的美式房屋。
房屋面积不算大但也不算小,足够他和女儿居住。
在建筑过程中,李伟只需要筹备木材、召集人手并将图纸交给他们,后面的工作就不用他操心了。
他又回到废品回收站,继续研究机床。
自行车是不能骑的,以他如今的腿脚状况,即便从科技城这边去学校,距离也算不上近。
李伟在废品回收站捣鼓了五六天,为自己改装出一辆小型摩托车。
摩托车不大,还是踏板样式。
这种车型男人骑起来可能不够帅气,但却非常方便,且排量小、油耗低、速度不会太快,在校园这样的场所非常适合让他出行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