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 > 第217章 匈奴人的士气消退

第217章 匈奴人的士气消退(1/2)

目录

她的父亲想安慰却又因为旁边的监察人员虎视眈眈只能强挤笑容给小女点头示慰。

二人共同抬眸看着仿佛连接苍穹的巨大殿宇以及阶梯之上守卫更为雄伟挺拔的形象愈发敬佩。

“不得抬头!”巡御史轻言提醒规矩再次严明指出不经批准窥看皇上者按照刺杀论断立即处置当场诛

片刻之后,当他们踏入宏伟的咸阳宫殿时,所有官员抬头望向他们,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在空气中蔓延。

一把锐利的剑,已然高高悬挂在他们的头顶!

只是谁也无法预测,第一个为此付出代价的人会是谁……

感谢“明智先生”的慷慨支持!同时也感谢“厌世的小男人”、“天之白鹭”、“星辰守护者0”、读者“1610……1081”、“书友1406……0623”投出的月票!比心??(????????`)

---

先设定一个小目标:用一秒钟记住书客居的主页地址。

---

###咸阳宫偏殿内。

众多俸禄不足以让其在正殿占有一席之地的大臣聚集于此。虽然内心偶有不平,但通过自我安慰的方式平衡情绪后,这些大臣们认为正殿的一举一动都有御史监察记录,这里却是较为宽松之处,至少可以轻声交流几句。

御史们的行事风格也颇具规律,若每月弹劾次数不足,轻则减少收入,重则面临革职。

孔鲋安坐于偏殿的一隅,倾听着周围人的讨论,却沉默不语,闭目沉思。事实上,自从到咸阳任职博士以来,他虽被封为博士,但与公子蒙恬仅有一面之缘,还是在冬季祭奠上,在百步远外遥望。

孔鲋周围的数十名同是博士的身份之人也同样闭目养神,他们大多是新任君主继位后征召的儒家学者。

世人往往认为如今的儒家如后世那样是一个统一整体,实际上不然。如同墨家因创始人离世后分成三派,儒家也分支繁多。

子张学派、子思学派、颜回学派、孟子学派、漆雕学派、仲良学派、荀子学派及其他专研《春秋》的不同流派各自发展。

所以这些儒士即便服饰相似,仍保持相当的距离以示区分。

随着消息传入大殿中关于皇帝命九原部队北伐的消息引发了满堂震惊和争议。

国政重大事务主要在于祭祀和军备,然而这两件事对于这些人而言,更多地像是旁观者的背景板角色。

颜氏门派当前代言人颜无咎感慨:“陛下甫一登基便连番征战,这不是一个仁义君主该有的作风。”

旁边的另一位老博士环视左右,谨慎说道:“颜老师莫要轻言妄谈……”

颜无咎不屑地扫了对方一眼:“作为朝廷重臣若只为保官职不敢谏言,近侧侍从害怕受责亦缄口不谈,这才是国家大患啊!我等既然受到陛下召唤到这咸阳做官,享受皇恩,就必须尽心尽力报答君恩!我们若都不言语,如何能够期望将皇帝引导向尧舜之贤明?”

听到此处,之前一直安静的孔鲋忽然扬声笑问:“请问颜大师,仁为何意?”

颜无咎瞥了一眼孔鲋回答:

“孔子说‘克制自己并恢复周礼即是仁。只要一天能够约束自身,世界万物都将归附仁德下’,即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这是孔子曾教导过的经典话语,颜氏学派这些年大力提倡的就是“克己复礼”的理念。

待颜氏说完后,孔鲋再次发笑询问:“那你为何只讲了部分而非全部呢?‘行仁在自己而不在他人身上。换句话说,仁是要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束缚他人的。’

更确切地说,你所言的仅属于儒士自身的品德修养层面,并非适合于臣子或领导层应该具有的标准。”

颜无咎皱紧眉头,随即站正身子作揖请求详细讲解。他知道对方绝不可能像尊称孔鲋称呼为“孔夫子”。

孔鲋察觉到许多周围的人也开始注意自己谈话内容时,暗自满意地点点头。学术成就若是无机会展现给至高君王观看,则不妨转而在其他文官中间形成讨论影响,希望能让自己的思想间接到达圣听。

于是,清咳一声调整姿态开口陈述:“子张问道,‘楚国令尹子文屡次升任降职,神色毫无变化且每一次交接都全盘告知接替者所有行政事宜。这是否代表仁的行为?”孔子回应‘那是忠诚’而非仁’...

众人听得聚精会神,原来孔子评价过这种多次担任高位却不以物喜、失位时也能泰然处之,还能悉数交代过往职责的人物表现只能算是忠诚而已,距离“

上次盐湖之战,赫连风影因率军拦截了企图逃跑的韩烈,立下首功。再加上他进献了盐田和匈奴人的南部牧地信息,从而获封十级爵位。

尽管他对没能直捣匈奴王庭、击杀韩烈、夺回母亲感到愤懑,但是一想到能遇见忠于韩烈的部族,消灭其壮丁、掠夺他们的牲畜与妻女,赫连风影就热血沸腾。

咸阳宫中,典礼官宣读讨伐文书之时,大军早已启程多日。而携战书返回的匈奴使者此时刚抵达上郡肤施县。

赫连风影命令全军停步,他跃下战马,拨开枯草检查刚从地底冒出的嫩芽。

杨昊骑马至他身旁皱眉问道:“出了什么问题?”

赫连风影一边翻找杂草,一边抬头答道:“看这些草芽,明显是被牲畜啃后重生的……我们已经接近右大酋管辖的春季牧场了!”

杨昊说道:“也许是野兽啃食,匈奴部落怎敢如此靠近阴山长城?”

赫连风影继续寻找线索:“羊群和野兽啃咬草地的方式有差别,这是秦人难以分辨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